尿血 2015年06月12日修订版

BY fengchuile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概述

尿血:1.病症名;2.经外奇穴名。[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99.

病症名·尿血

尿血为病症名。属出血症之一。[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99.

血从尿道排出而无疼痛者。出《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又名溺血,溲血。尿血与心、肝、肾三经关系较为密切。《医学心悟》卷三:“心主血,心气热,则遗热于膀胱,阴血妄行而溺出焉。又肝主疏泄,肝火盛,亦令尿血。”《杂病源流犀烛·五淋二浊源流》:“尿血,溺窍病也。其原由于肾虚。”心肝火盛者,伴见虚烦不眠,舌咽作痛,少腹胀满,胁肋刺痛,口苦耳聋等证。以清热为主,用导赤散、清肠汤、龙胆泻肝汤等。火盛伤阴者,小便短赤带血,目眩耳鸣,腰膝酸软,舌质红,脉弦细数,治宜滋阴清火,凉血止血,方用保阴煎、知柏地黄丸合小蓟饮子。日久脾肾气虚者,尿血淡红,面色萎黄,饮食减少,腰膝肢冷,舌质淡,脉虚软,治宜健脾补肾,益气摄血,用补中益气汤、无比山药丸等方。见于肾结核、尿路感染、尿路结石及某些血液病。

参见出血:

出血为病症名。指血液不循常道,溢于机体内外。多由胃热肺燥,心肝火盛,或肺肾阴虚,虚火妄动,迫血妄行,及脾虚失摄所致。常见的有咳血、衄血、吐血、便血、尿血等。咳血者,咳嗽痰中带血或大口咯血,血色多鲜红。常见于肺结核、支气管扩张、肺部肿瘤等。衄血者,鼻燥咽干,血自鼻出或涕中带血。可见于热病、血液病、高血压、肝硬化、尿毒症及鼻腔本身疾病等。吐血者,胃中嘈杂,血随呕吐而出,色紫暗而混有食物,或量多色鲜红,为上消化道出血。常见于胃、十二指肠溃疡及肝硬化并发症等。便血者,血自后阴而出或随便而下,色鲜红或暗红。常见于痔疾、肛裂、肠道炎症及溃疡、肿瘤等病中。尿血者,小便色红或夹有血块,小便涩痛或无痛。常见于肾结核、尿路结石、肿瘤等疾病中[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15.

针灸治疗:①体针。咳血:可酌选尺泽、孔最、鱼际、肺俞、足三里、太溪等穴。肝火犯肺加行间、劳宫;阴虚火旺加百劳、然谷。衄血:酌选大椎、风府、上星、迎香、合谷、少商等穴。肺热加天府、尺泽;胃热加内庭、隐白;肝火加行间、涌泉。吐血:酌选上脘、大陵、郄门、神门、鱼际等穴,并用梅花针叩刺人迎及其上下。胃中积热加内庭;肝火犯胃加太冲;脾胃虚弱加隐白、足三里。便血:酌选脾俞、大肠俞、中谬、长强、关元、三阴交等穴。脾气虚弱加足三里、太白;大肠湿热加上巨虚、承山。尿血:酌选中极、肾俞、关元、足三里、梁丘、三阴交等穴。刚虚火旺加太溪、阴谷;心火亢盛加劳宫、然谷。②耳针。取下屏尖、脑及出血相应部位和器官等,中等刺激。注意:针灸治疗出血症有一定疗效,但须诊明出血原因,予以针对性治疗。出血严重者,应及时采用综合疗法急救[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15.

经外奇穴名·尿血

尿血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经外奇穴图谱》列作奇穴。位于第七胸椎棘突旁开5寸处。主治尿血,一般斜刺0.5~0.8寸;可灸。[参考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99.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