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移精变气
指一种转移、改变患者精神状态,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方法。《素问·移精变气论》:“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王冰注:“移谓移易,变谓变改,皆使邪不伤正,精神复强而内守也。”
-
祝由
祝由祝说病由。古代以祝祷方法治病的名称。《素问·移精变气论》:“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故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已。”王冰注:“无假毒药,祝说病由,不劳针石而已。”后世称用符咒禳病者为“祝由科”,属巫医一类。现代研究认为,祝由法具有一定的心理疗法作用。
-
亡
亡㈠(Wáng,音王)①消亡,消失。《素问·疟论》:“夫疟之未发也,阴未并阳,阳未并阴,因而调之,真气得安,邪气乃亡。”《灵枢·通天》:“少阴之人,小贪而贼心,见人有亡,常若有得。”《素问·移精变气论》:“得神者昌,失神者亡。”④犹言“去”,指去针。《灵枢·九针十二原》:“察后与先,若存若亡。”
-
外伤
概述:外伤出自《黄帝内经素问·移精变气论》。损伤病证分类之一·外伤:外伤(externalinjury)为损伤病证分类之一。一般指跌仆,或受外力撞击、兵器损伤,以及虫兽咬伤,烫、烧、冻伤等致病因素导致皮肉筋骨及内脏受伤。六淫外邪所伤·外伤:外伤是相对于七情内伤而言,指六淫外邪所伤,如伤风、伤寒、伤湿、伤暑等。
-
虚邪
2.五邪之一,从母脏传向子脏的邪气。《黄帝内经素问·移精变气论》:“贼风数至,虚邪朝夕,内至五脏骨髓,外伤空窍。”《黄帝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虚邪者,八正之虚邪气也。”王冰:“八正之虚邪,谓八节之虚邪。以从虚之乡来,袭虚而入为病,故谓之八正虚邪。”见《难经·五十难》。
-
远
《素问·疟论》:“其间日发者,由邪气内薄于五脏,横连募原也,其道远,其气深。”《素问·厥论》:“厥或令人腹满,或令人暴不知人,或至半日,远至一日乃知人者何也?”《灵枢·师传》:“远乎哉问也。”《素问·移精变气论》:“所以远死而近生。”《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见“远近”。
-
已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素问·六节藏象论》:“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以上为关格。”《灵枢·热病》:“舌本烂,热不已者,死。”《温病条辨·汪序》:“六气之中,君相两火无论已。”《类经·气味类》:“亦犹乱世之甲兵,饥馁之粮饷,所必不容已者,即此药也。”
-
治病
治病即治疗疾病。包括治已病和治未病。采用各种医疗措施消除疾病,使病人恢复并保持心身健康。《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治病必求于本。”《素问·移精变气论》:“今世治病,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
-
汤液
概述:汤液:1.汤剂;2.清酒的一种。把药物加水煎成,去渣,取汁内服。汤液吸收较快,易于发挥作用,常用于新病急病。《圣济经》:“汤液主治,本乎腠理,凡涤除邪气者,用汤为宜,伤寒之治,多先用汤者以此。”《黄帝内经素问·汤液醪醴论》:“为五谷汤液及醪醴。”张景岳注:“汤液醪醴,皆酒之属。
-
失神
指人精神萎靡,神情恍惚,目光呆滞,反应迟钝,言语低微,面色无华,肌肉瘦削,或二便失禁等生命活动衰败的表现。神是生命活动的总称,是五脏精气的体现。审察神的得失是判断正气的盛衰、疾病的轻重和预后吉凶的重要内容。《黄帝内经素问·移精变气论》:“失神者亡。”
-
神
概述:神为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狭义的神,是指心所主的神,即人的精神、思维活动。《黄帝内经灵枢·平人绝谷》:“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若神气涣散,说明脏精将竭而气机衰败。《黄帝内经素问·移精变气论》:“得神者昌,失神者亡。”《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粗守形,上守神。”针刺时,须注意调神。
-
心理治疗
概念:心理治疗指应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亦称精神治疗,是医生或其他人用语言、表情、态度或动作来影响病人,从而调节病人的情绪和感受,改变他们对所患疾病的认识和态度,帮助老年人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达到减轻病情和恢复身体健康的目的。
-
慕
《素问·上古天真论》:“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素问·移精变气论》:“往古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内无眷慕之虑,外无伸宦之形。”《灵枢·本神》:“因思而远慕谓之虑。”《灵枢·贼风》:“此亦有故邪留而未发,因而志有所恶,及有所慕,血气内乱,两气相搏。”
-
五痹
五痹为病证名,即五种痹证的总称。出《黄帝内经素问·移精变气论》。《医碥·痹》:“经又分以冬得之为骨痹,春得之为筋痹,夏得之为脉痹,长夏得之为肌痹,秋得之为皮痹,是名五痹。”2.五痹指筋痹、骨痹、血痹、肉痹、气痹。见《中藏经·论痹》。3.五痹指风痹、寒痹、湿痹、热痹、气痹。
-
僦贷季
据传为岐伯之师,博通阴阳,熟诸色脉之学,人尊为“圣工”。《黄帝内经素问·移精变气论》中。上古使僦贷季,理色脉而通神明,合之金木水土,四时八风六合,不离其常,变比相移,以观其妙,以知其要,欲知其要,则色脉是矣”。明代徐春甫撰《古今医统》认为:“僦贷季,黄帝时人,岐伯师也。
-
液
又:“故五脏六府之津液,尽上渗于目,心悲气并则心系急,心系急则肺举,肺举则液上溢。”岐伯曰: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素问绍识》:“汤液,是煮米取汁,醪醴是酝酿所成。”《黄帝内经素问·移精变气论》:“汤液十日,以去其八风五痹之病。”
-
治则
《黄帝内经素问·移精变气论》:“无失色脉,用之不惑,治之大则。”《黄帝内经灵枢》所载之“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之类均是治则。故夫揆度阴阳,奇恒五中,决以明堂,审于终始,其亦巧于规矩者乎。”治则指导治法,而治法体现治则。
-
神明
概述:神明:1.神或精神;2.日月星辰等自然界现象及规律;《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黄帝内经素问·移精变气论》:“此上帝之所贵,以合于神明也。”《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
逆从
从证候而治者为从即反治。《素问·至真要大论》:“逆者正治,从者反治。”《医门法律》:“逆从者,以寒治热,以热治寒,是逆其病而治之;指标本的不同治法。《素问·标本病传论》:“病有标本,刺有逆从。”《素问·移精变气论》:“治不本四时,不知日月,不审逆从。”④解剖结构名。指人体皮肤浮络的反、正走向分布。
-
末
末指四肢或四肢末梢。《黄帝内经灵枢·杂病》:“痿厥为四末束悗。”参见四末:四末指四肢或四肢末梢。《黄帝内经灵枢·邪客》:“必先明知十二经脉之本末。”《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故为之治针,必以大其头而锐其末。”《黄帝内经素问·移精变气论》:“治以草苏草荄之枝,本末为助。”粉末·末:末指粉末。
-
光
光通常指能刺激人的视觉的电磁波。在整个电磁波谱中,较重要的是: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γ射线。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它有时表现为波,有时表现为粒子(光子)。《素问·移精变气》:“余欲临病人,观死生,决嫌疑,欲知其要,如日月之光。”《灵枢·根结》:“调阴与阳,精气乃光。”
-
攻
概述:攻:1.灸治;即言病情深重,采用灸法已无法治愈,采用针刺也达不到病所。《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攻伐·攻:攻指攻伐。针刺·攻:攻指针刺。《黄帝内经灵枢·癫狂》:“左强者攻其右,右强者攻其左,血变而止。”
-
得神
神是生命活动现象的总称,是五脏精气的体现。得神是人精神饱满,目光灵活,反应灵敏,语言清晰,面色润泽,呼吸平稳,脉象和缓有力等生命活动正常的表现。审察神的得失是判断正气盛衰、疾病轻重、预后吉凶的重要内容。表示五脏机能尚好,疾病较易治疗,预后较好。《素问·移精变气论》:“得神者昌。”
-
阴居
阴居居住在阴凉的地方。《素问·移精变气论》:“往古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
-
粗工
粗工医疗技能低劣的医生。《素问·移精变气论》:“粗工凶凶,以为可攻,故病未已,新病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