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匮要略
概述:《金匮要略方论》,简称《金匮要略》,为中医临床著作,东汉张仲景撰。第二至第二十二篇分别论述痉湿暍病、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疟病、中风历节病、以及妊娠病、产后病、妇人杂病等20余种、类病症。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对后世病因学说有直接启示。
-
排脓散
治肺痈吐脓,壅闷咳嗽,五心烦热。摘录:《杂病源流犀烛》卷一《圣惠》卷六十二:方名:排脓散组成:贝齿1两,黄耆3分(锉),当归3分(锉,微炒),赤芍药3分,生干地黄3分,黄连3分(去须),川升麻3分,桂心3分,白蔹3分,犀角屑3分,甘草半两(生锉),麝香1分(细研)。用法用量:每服2钱,温酒调下;主治:乳痈。
-
金匮要略编注
《金匮要略编注》金匮著作。二十四卷。清·沈明宗编注。刊于1692年。沈氏以世传的《金匮要略》刊本“编次失序”,已非原貌,并认为“从来著书立言,必先纲领,次及条目”,因将《金匮要略》重予编排,以序例冠于首,将以下的方论部分略串整理,使之趋于条理。现有《中国医学大成》本,曹炳章将其改名为《沈注金匮要略》。
-
一物瓜蒂汤
方名:一物瓜蒂汤别名:瓜蒂汤(原书卷中)、一物瓜蒂散(《医略十三篇》)。一物瓜蒂汤的主治:太阳中暍,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身面四肢浮肿。2.《金匮要略心要》:瓜蒂苦寒,能吐能下,去身面四肢水气,水去而暑无所依,将不治而自解矣。瓜蒂涌吐其邪,暑湿俱解,而清阳复辟矣。
-
桂枝芍药知母汤
《金匮要略》卷上:桂枝芍药知母汤:处方:桂枝12克芍药9克甘草6克麻黄12克生姜15克白术15克知母12克防风12克附子10克(炮)功能主治:治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者。临床应用:①历节《经方实验录》:耿右,初诊:一身肢节疼痛,脚痛,足胫冷,日晡所发热,脉沉而滑,此为历节。
-
越婢汤
《金匮要略》卷中:越婢汤:处方:麻黄12克石膏25克生姜9克甘草6克大枣15枚功能主治:宣肺泄热,散水消肿。《外台》引本方无白术。腹膨若瓮,肤色光亮,恶风无汗,发热微渴,纳呆溺少,咳嗽痰多,气逆喘促,不能正偃,倚壁而坐,寸口肿甚,难辨脉浮沉。治当解表祛风,宣肺行水。综合五药,乃为发越水气,清泄里热之剂。
-
厚朴麻黄汤
《金匮要略》卷上:厚朴麻黄汤:别名:厚朴石膏汤(《圣济总录》卷六十七)。主治:咳而脉浮。故加厚朴以降胃气上逆,小麦以降心气来乘,麻、杏、石膏仍从肺经泄热存阴,细辛、半夏深入阴分,祛散水寒,干姜、五味摄太阳而监制其逆,一举而泄热下气,散邪固本之功皆备,则肺经清肃之令自行,何患咳逆上气作声有不宁谧者耶?
-
茯苓泽泻汤
《金匮要略》卷中:茯苓泽泻汤:处方:茯苓25克泽泻12克桂枝6克白术9克生姜12克功能主治:治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霍乱,吐利后,烦渴欲饮水。风气通肝,木盛制土,脾胃气郁而反上逆,则为胃反,然吐则痰饮去而风火炽盛,胃津枯燥,以故吐而渴欲饮水,但木旺土衰,则水寡于畏,肾水反溢为饮,治当健脾,以除伏邪宿饮。
-
橘皮枳实生姜汤
《金匮要略》卷上:橘皮枳实生姜汤:别名:橘枳姜汤(《金匮要略》卷上)、橘枳生姜汤(《证治准绳·类方》卷二)。中医认为 久嗽常用半夏露、麦金杏仁糖浆等,皆不效。3.《金匮要略方义》:本方与茯苓杏仁甘草汤均治胸痹胸中气塞短气之证。三者相合,行气开郁,和胃化饮,使气行痹散,胃气因和,而胸脘气塞之症自除。
-
催嚏开窍法
上五味共研极细末,取少许咯鼻取嚏。3.避瘟散(民间验方)苍术15g,细辛9g,大黄、贯众、生姜、厚朴、法半夏、川芎、藿香、羌活、柴胡、前胡、生甘草、防风、白芷、荆芥、独活、枳壳、香附、薄荷、陈皮、炒神曲、石菖蒲、草蔻仁、香薷、广木香、丁香、雄黄、桔硬各3g,朱砂1 5g,皂角30g。主治厥证属痰闭者。
-
徐大成
学医时间:1973年从医时间:1975年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李东垣、吴师机、陈实功、王清任、叶天士。最喜欢读的中医药著作:《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医宗金鉴》、《外科正宗》、《中药大辞典》。主要学术成就及获奖情况:徐大成先后发表医学论文15篇,曾获江苏省中医优秀论文一等奖。
-
刘永年
最喜欢读的中医药著作:《柳选四家医案》、《中医内科疾病鉴别诊断学》、《中药大辞典》、《金匮要略》等。主要学术成就及获奖情况:刘永年发表医学论文30多篇,参编《中医临症经验集萃》等专著2部,主持和参与省级科研课题4项,已获得江阴市科技进步奖和双革四新奖10多项,参与获得省级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
卞国本
卞国本,1947年11月出生,江苏省常州市人。学医时间:1970年从医时间:1973年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孙思邈、钱乙、李时珍、万全、叶天士。最喜欢读的中医药著作:《伤寒论》、《金匮要略》、《千金方》、《小儿药证直诀》、《本草纲目》、《育婴家秘》、《幼科发挥》、《临证指南医案》。
-
潘立群
潘立群,1949年3月出生,浙江省温州市人。学医时间:1971年从医时间:1973年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陈自明、齐德之、陈实功、张锡纯。最喜欢读的中医药著作:《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外科精要》、《外科精义》、《外科正宗》、《医学衷中参西录》。
-
尤建良
学医时间:1980年从医时间:1985年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叶天士、曹颖甫、张锡纯、祝味菊、施今墨、朱良春、岳美中、徐景藩、钱伯文。最喜欢读的中医药著作:《伤寒论》、《金匮要略》、《医学衷中参西录》、《临证指南医案》、《祝味菊医案经验集》。治癌中西医结合,注重实践,提高疗效。
-
何焕荣
学医时间:1954年从医时间:1960年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张景岳、叶天士、朱丹溪、张锡纯。最喜欢读的中医药著作:《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热经纬》。单位:苏州市中医医院(邮码:215003)最擅长治疗的疾病:中医内科疾病,对呼吸系统疾病、温热疾病诊治尤有体会。
-
申春悌
申春悌,1949年3月出生,江苏省金坛市人。学医时间:1968年从医时间:1971年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李时珍、王肯堂、叶天士、吴鞠通、费伯雄、马培之、丁甘仁。最喜欢读的中医药著作:《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本草纲目》、《妇科准绳》、《温病条辨》、《孟河四家医案》。
-
朱启勇
朱启勇,1952年11月出生,江苏省泰兴市人。学医时间:1974年从医时间:1978年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李东垣、朱丹溪、叶天士、吴鞠通。单位: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邮码:210028)最擅长治疗的疾病:中西医结合内科病,对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肺炎诊治尤有体会。
-
黄煌
学位:医学博士。学医时间:1973年从医时间:1976年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徐灵胎、舒驰远、王孟英、曹颖甫、范文虎、吉益东洞、胡希恕、岳美中、叶桔泉。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邮码:210029)最擅长治疗的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神经症及相关疾病、口腔黏膜病等,尤其擅长体质的调理。
-
冯栋年
学医时间:1952年从医时间:1955年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王清任、陈可冀。主要学术成就及获奖情况:冯栋年作为课题负责人完成省级科研课题“阳虚证患者遗传学特征研究”,作为临床试验方案设计指导者及实施者完成了省级课题“舒糖络胶囊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研究”。
-
姚寓晨
学医时间:1938年从医时间:1943年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张景岳、陈自明、傅青主、张锡纯。最喜欢读的中医药著作:《内经》、《金匮要略》、《景岳全书》、《傅青主女科》、《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医各家学说》、《方剂学》。主要学术成就及获奖情况:姚寓晨著有《姚寓晨女科证治选粹》一书,发表论文50余篇。
-
气色
见《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病人有气色见于面部。”五脏六腑的精华藏于内为气,现于外为色,“夫气由脏发,色随气华”(《四诊抉微》),隐然含于皮肤之内者为气,显然彰于皮肤之表者为色,气的有无盛衰决定了色的泽夭枯荣、有神无神,故可由此诊察内脏精气的盛衰、存亡,判断病情的轻重安危。
-
金实
最喜欢读的中医药著作:《内经》、《金匮要略》、《临证指南医案》、《医学心悟》、《医学衷中参西录》。主要学术成就及获奖情况:金实主编、副主编《病毒性肝炎中医证治》、《肺脏病学》、《疑难病症的中医治疗研究》、《中医内科学》等著作十余部,发表论文60余篇。研制了生津颗粒、狼疮净等新药。
-
顾武军
顾武军,1942年7月出生,江苏省阜宁县人。学医时间:1960年9月从医时间:1966年7月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孙思邈、张景岳、李时珍、张石顽、王清任、叶天士、吴鞠通、张锡纯、徐汉江、曹筱晋、周仲瑛、陈亦人。对发展中医药(中西医结合)事业建言献策:(1)中医药要发展,关键在继承,只有继承好,才能发展好。
-
蔡景高
蔡景高,1928年9月出生,上海市人。主任医师,教授,曾任苏州市中医医院院长(1981~1989),江苏省中华医学会理事,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虚证与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苏州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副理事长。从医时间:1953年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李时珍、王清任、叶天士、吴鞠通。
-
孟景春
孟景春,1922年7月出生,江苏省张家港市人。学医时间:1940年从医时间:1945年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叶天士、丁甘仁、张锡纯等。最喜读的中医药著作:《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傅青主女科》、《医宗金鉴》、《临证指南医案》、《医学衷中参西录》。既要有救死扶伤的精神,也要有精益求精的技能。
-
调经止痛方
组成:当归10g,白芍12g,炙甘草6g,制香附10g,玄胡10g。功能:调经缓急,理气活血。而芍药配甘草为芍药甘草汤,源出于《伤寒论》,本为治腓肠肌痉挛的效方,原方有“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其后应用更为广泛。若属血瘀者则加失笑散、三七、红花、山楂;若属血虚者则加熟地、阿胶、龙眼肉等。
-
汉方医学
汉方医学即汉医。公元1492年~1500年日本坂净运到中国学习中医学,回日本时带去了《伤寒杂病论》等,并先后撰写《新椅方》、《续添鸿宝秘要钞》等书,向日本医界介绍传播张仲景学说。日本汉方医学以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为核心,以实用主义为立足点,形成了与中医学既有联系又有所区别的学术风格和学术内容。
-
中医内科学
一般说来,外感病主要指《伤寒论》及《温病学》所说的伤寒、风温、暑温、湿温等热性病,它们主要是按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的病理变化进行证候归类;朱丹溪创“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而主养阴。此外,简短实用的还有《证治汇补》、《医学心悟》、《类证治裁》、《医醇瘳义》、《医学实在易》、《医林改错》等。
-
中医妇科学
唐代孙思邈对妇科也深有研究,在《千金要方》中把“妇人方”三卷列于篇首,内容包括求子、妊娠疾病、月经病、带下病、妇科杂病等。至明代,妇科专著大量出现,如薛立斋的《女科撮要》、《校注妇人良方》、赵献可的《邯郸遗稿》、王肯堂的《证洽准绳·女科》、万全的《广嗣纪要》、《万氏妇人科》,张景岳的《妇人规》等。
-
灸创
灸创即灸疮。见《金匮要略》。又写作“灸创”,见《武威汉代医简》。《资生经·卷三》引《明堂灸经》:“凡着艾得疮发,所患即差,不得疮发,其疾不愈。”如用葱熨、皂荚汤洗,以及内服四物汤,食冈鱼、豆腐、鸡、鹅、竹笋、羊肉等。直接灸后即于灸处贴敷膏药以促使化脓,以后每日换帖一次,待自然收口结痂而愈。
-
痏疮
或指针痕。见《金匮要略》。《资生经·卷三》引《明堂灸经》:“凡着艾得疮发,所患即差,不得疮发,其疾不愈。”如用葱熨、皂荚汤洗,以及内服四物汤,食冈鱼、豆腐、鸡、鹅、竹笋、羊肉等。直接灸后即于灸处贴敷膏药以促使化脓,以后每日换帖一次,待自然收口结痂而愈。针痕·痏疮:针痕为针后皮肤上留下的痕迹。
-
三黄泻心汤
概述:三黄泻心汤为方剂名,出自《杂病源流犀烛·脏腑门》卷六方。本方剂组成与《金匮要略》记载的泻心汤同(大黄二两,黄连、黄芩各一两)。处方:大黄、黄连各二钱,黄芩一钱。功能主治:治狐惑,舌白齿晦,面目乍白、乍赤、乍黑,变异无常,四肢沉重,默默多眠,喉蚀声哑,上唇生疮。
-
干血
干血指瘀结凝固之血,即瘀血。《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治》:“产妇腹痛,法当以枳实芍药散,假令不愈,此为腹中有干血着脐下。”
-
口吐涎
口吐涎为症状名,胃寒或痰湿困脾所出现的症状,也见于中风病人。《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
千金方摘抄
《千金方摘抄》为《邹氏纯懿庐集》丛书其中之一。清·邹汉璜撰于1840年。此系稿本,内容有作者对古典医籍的注释和临床经验总结。包括《素灵杂解》、《难经解》、《伤寒卒病论笺》、《伤寒翼》、《金匮要略解》、《寒疫论》、《千金方摘抄》及《疮疡》共八种。
-
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为中医临床著作,东汉张仲景撰。后世根据该书佚文,分别整理成《伤寒论》、《金匮要略》。又名《伤寒卒病论》。约撰于3世纪初。本书曾经晋·王叔和整理。后将伤寒部分和杂病部分分为二书。北宋时校正医书局曾分别校订,计有《伤寒论》10卷、《金匮要略方论》3卷、《金匮玉函经》8卷等三种传本。
-
钮晓红
学医时间:1978年从医时间:1983年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孙思邈、张景岳、吴鞠通、陈实功、李时珍。最喜欢读的中医药著作:《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本草纲目》。单位: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邮码:210014)最擅长治疗的疾病:中医外科疾病,对肺外结核、各种难治性窦道瘘管尤有体会。
-
风中藏
风中藏为病证名。见《普济本事方》卷一。又名中脏。中风证候类型之一。见《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风论》。即“邪入于脏”(《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症见猝然昏迷,不能言语,唇缓不收,口角流涎等。《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神昏不语,口缓涎出,邪在脏也。”
-
心气不足
心气不足为证候名。《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心气不足,邪气人中,则胸满而短气。”由老年脏气日衰,汗、下太过,或劳心过度心气耗损所致。症见心悸,短气(活动时加剧),自汗,胸闷不舒或痛,面色 白,体倦乏力,舌质淡,舌体胖嫩,苔白,脉虚等。又《黄帝内经灵枢·本神》:“心气虚则悲。”
-
双身
双身即妊娠。出《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亦名六甲、有子、有身、有妊、有娠、妊娠、双身、妊子、怀子、怀孕、怀身、怀胎、怀娠、怀躯、孕、重身、躯。指妇女受孕。
-
水饮内停
水饮内停指人体水液运行输布失常,停积为饮的病机。本病的分类,《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若遍身肿,烦渴,小便赤涩,大便闭,此属阳水,先以五皮散或四磨饮,添磨生枳壳,重则疏凿饮。虚证,多由脾肾阳虚,不能运化水湿,治宜扶正为主,用温肾、健脾、益气、通阳等法。
-
四逆
多见于虚寒之证。如伤寒少阴病见四肢逆冷,脉微欲绝,下利清谷而用四逆汤等。《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寒疝绕脐痛,若发则自汗出,手足厥冷。”又称手足逆冷、手足厥逆、四逆等。热证多因热邪郁遏,阳气不能通达四肢,伴有胸腹烦热,口渴等症,治宜宣透郁热,方用四逆散、白虎汤、承气汤等。
-
四肢肿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茯苓汤主之。”《宣明论方·结阳证》:“四肢肿,四肢热胜则肿,四肢者,谓诸阳之本,阳结者,故不行于阳脉,阳脉不行,故留结也。”《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肾虚则水妄行,流溢于皮肤,故令身体面目悉肿,按之没指而无汗也。
-
四肢酸疼
四肢酸疼为症状名。指四肢肌肉、筋脉有酸楚、疼痛的感觉。多由湿热侵袭经络,或气血亏损所致。《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虚劳里急,…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备急千金要方·风毒脚气》:“若暑月久坐久立湿地者,则热湿之气,蒸入经络,病发必热,四肢酸疼,烦闷。”
-
头皮麻木
头皮麻木为症状名。指头部皮肤知觉减退、麻木不仁,不知痛痒的表现。由气血俱虚,经络失于濡养;或寒湿痰瘀留于络脉所致。参见中络:中络为中风证候类型之一种。见《医门法律·中风门》。即“邪在于络”(《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盖口眼 斜,肌肤不仁,邪在络也。”
-
有妊
有妊即妊娠。妊娠亦名六甲、有子、有身、有妊、有娠、妊娠、双身、妊子、怀子、怀孕、怀身、怀胎、怀娠、怀躯、孕、重身、躯。出《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指妇女受孕。
-
朝食暮吐
朝食暮吐为症状名。出《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景岳全书·杂证谟》:“反胃一证,本属火虚。若寒在下焦,则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乃以食入幽门,丙火不能传化,故久而复出,此命门之阳虚也。”虚在下焦,而朝食暮吐,或食人久而反出者,宜六味回阳饮,或人参附子理阴煎,或右归饮之类。
-
饮证
概述:饮证为病证名。《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将其分为痰饮、悬饮、支饮和溢饮四类,合称四饮。《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治》:“饮后水流在胁下,咳睡引痛,谓之悬饮。”主要症状为胸闷短气,咳逆倚息不能平卧,外形如肿,或兼见头晕目眩,面色黧黑,心下痞坚等。方用大青龙汤、小青龙汤、桂苓神术汤等。
-
水饮内停证
概述:饮证为病证名。《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将其分为痰饮、悬饮、支饮和溢饮四类,合称四饮。《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治》:“饮后水流在胁下,咳睡引痛,谓之悬饮。”主要症状为胸闷短气,咳逆倚息不能平卧,外形如肿,或兼见头晕目眩,面色黧黑,心下痞坚等。方用大青龙汤、小青龙汤、桂苓神术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