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阳胜
阳胜即阳盛。《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热。”一般指邪热盛,而人体正气亦盛。表现壮热、无汗、气粗、烦躁、口干等证候。《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阳盛则外热。”
-
五重膏
《济众新编》卷二:组成:大鲋鱼1尾(去鳞及内肠),生姜1钱,干姜1钱,胡椒1钱,白芥子(或云川椒)1钱,独头蒜1钱。主治:虚劳。肉则随量啖之,肉汁亦随量饮之,大法虽如是,不无随症加减之道。用药禁忌:冬至后,立春前不可用。
-
盛盛
盛盛使邪气亢盛之证更加亢盛。前“盛”,使亢盛。后“盛”,邪实之证。《素问·五常政大论》:“无盛盛,无虚虚则遗人夭殃。”
-
强中病
强中病的病因病机:由于饵食金石丹药,火毒内盛,或因肾气衰弱,虚阳妄动所致。《诸病源候论·消渴病诸候》:“强中病者,茎长兴盛不痿,精液自出。”证见阴茎常举,不能洩精或精液自泄等。强中病的辨证论治:因火毒内盛者,治宜泻火解毒,用石子荠苊汤、黄连猪肚丸。火盛阴虚者,加玄参、麦冬、生地,或用倒阳汤
-
长脉
长脉为脉象之一。指脉体超过正常的寸关尺三部位置,首尾端直的脉象。若脉来和缓均匀,是中气旺,为平脉。《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长则气治。”若长而弦硬,按之有牵绳感,则为病脉,属邪正俱盛的实证,可见于实热内结或热盛动风等。《濒湖脉学》:“长主有余,气逆火盛。”
-
乳汁不行
又名乳汁不通、乳脉不行。《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产妇有二种乳汁不行:有气血盛而壅闭不行者,有血少气弱涩而不行者。虚常补之,盛当疏之。盛者当用通草、漏芦、土瓜根辈,虚者当用炼成钟乳粉、猪蹄、鲫鱼之属”。详可参见缺乳条。
-
热熨
热熨指以温热的特制石块或药袋熨病疗疾者。参见石熨:石熨为熨法之一。指以石温熨治疗疾病的方法。1964年,长沙下麻出土的一种扁圆形石器,两端有琢磨痕和火烧裂痕,一面光滑如镜,是一种经火煨热应用于熨的器具,主要应用于体质虚弱,局部酸痛或痈疡初起者。扬上善日:“气血未盛,未为脓者,可以石熨,泻其盛气也。”
-
痰火痓
痰火痓病名。见《万病回春·痓病》。临床多见于眼目和口部牵引、手足振摇,甚则搐搦,咳嗽多痰,或有身热,苔浊腻、舌质红,脉多滑数。《景岳全书·杂证谟》:“痉有痰盛者,不得不先清上焦;若火盛多痰者,宜用清膈煎、抱龙丸。”此属豁痰清火止痉法,亦可用栝楼枳实汤加减或黄连温胆汤加栝楼皮、紫石英等药。
-
阴阳俱溢
溢,指脉来盈溢、洪盛。阳,人迎脉。古代脉诊寸口(脉口)属阴,人迎属阳,若人迎与寸口脉俱洪盛如溢,示邪盛正衰,病进。《黄帝内经灵枢·终始》:“人迎与脉口俱盛三倍以上,命曰阴阳俱溢。”
-
阳陇
阳陇是指阳气之极盛。陇,盛也,亦作高而隆起。《黄帝内经灵枢·营卫生会》:“日中而阳陇。”谓中午是阳气最隆盛的时间。
-
心恶热
心恶热是指如阳热太盛,易影响心的生理功能,可致心神被扰,迫血妄行。《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脏所恶:心恶热。”马莳注:“心本属火,火之性热,而受热则病,故恶热。”心主血脉,热甚火炽则津血耗伤或迫血妄行;心主神明,热盛则神明昏乱,而见谵妄躁狂等。
-
火热迫肺
火热迫肺为病机。参见火盛刑金:“火盛刑金”的“火”指心火或火热之邪,心火炽盛可耗伤肺阴,引起喘咳痰血;热邪炽盛,热郁于肺或痰热阻肺,可出现高热,呼吸急促,鼻翼煽动,甚或咳血、咯血等症。
-
洪脉
洪脉为脉象之一。《脉诀汇辨》:“洪脉极大,壮如洪水,来盛去衰,滔滔满指。”洪脉多主热邪亢盛。若久病气虚,或虚劳、失血、久泄等病见此脉,则多属邪盛正衰的危候。热病伤阴,阴虚于内,阳盛于外,则脉亦洪,但应指有力。
-
真热假寒
真热假寒为证候名,是指内热炽盛而外见寒象的病理变化。这种证候产生的机理是由于内热过盛,阳气闭郁于内,不能布达于四末,以致“热极似寒”,又称做“阳盛格阴”。手足冰冷,但胸腹灼热,下利纯水,但夹燥粪或矢气极臭者;并见烦渴、咽干、口臭、舌苔白干、小便黄等。多因外感邪气化热传里,阳盛格阴所致。
-
脱血
脱血病证名。血液脱失之证。《素问·平人气象论》:“臂多青脉,曰脱血。”《类经·色脉类》:“血脱则气去,气去则寒凝,凝泣则青黑,故臂见青色,言臂则他可知矣。”“凡脉盛者邪必盛,邪盛者卧必不安。今脉盛而卧安,知非气分阳邪,而为阴虚脱血也。”
-
阴虚火旺
概述:阴虚火旺(hyperactivityoffireduetoyindeficiency)为病机。见烦躁易怒、骨蒸潮热、两颧潮红、口干咽痛、舌红少苔、性欲亢进脉细数等。病因病机:阴精亏损而致虚火炽盛。症状:症见烦躁易怒、两颧潮红、口干咽痛、性欲亢进等。
-
真寒假热
真寒假热为证候名,是指阴寒内盛而外见热象的病理变化。阴证似阳的证候。这种证候产生的机理是由于阴寒内盛,将阳气格拒于外,以致“寒极似热”,又称做“阴盛格阳”。症见身热,但喜衣被;口渴,而不多饮;多见于素禀虚寒而感外邪,或劳倦、内伤所致虚阳外露,里寒格阳等证。
-
顺流丹
《重庆堂随笔》卷上:方名:顺流丹组成:当归6两,川芎6两,升麻6两,甘草6两。用法用量:凡小儿1岁足者,用辰砂末、米末各1分,白蜜1茶匙,米汤半杯,醇酒半杯,其2味调匀,以茶匙徐徐喂服。制备方法:上为粗末,于腊月8日取东流清水7大碗,煎至3大碗,去滓收药,盛新砂锅内;另用好糯米半升,淘净控干水气;
-
胡黄连点眼方
处方:胡黄连(去须,锉如豆大)1两,蜜陀僧(研)半两,蜜4两(重汤煮)。制法:上先将黄连于蜜内浸1宿,次日入蜜陀僧末和匀,用白瓷碗盛,却用黑豆1斗于锅内,以水煮候热,却将药碗放在豆上,勿令豆汁入内,候豆熟为度,取出用绵滤过,入龙脑半钱匕,以银石器盛。功能主治:肝肺热盛,目赤生胬肉。
-
脓疱
定义:脓疱(pustule)为症状名,是指皮肤限局性隆起,内有腔隙、含脓液的表现。属疱疹的一种,为原发性皮损。疱疹包括水疱,大疱、脓疱及血疱:水疱为局限性高出皮面有腔的皮损,内容澄清,直径小于0.5cm。脓疱为热毒炽盛;深在性水疱多系脾虚湿盛或寒湿所致;疱内含有血样液体者称血疱。多为血热所引起。
-
阳火
概述:阳火:1.阳热亢盛;阳热亢盛·阳火:阳火是指阳热亢盛,通常多见于温病。火为阳,故名。人体之阳气·阳火:阳火指人体之阳气。《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不发不泄,则湿气外溢,肉溃皮坼而水血交流,必替其阳火。”心热火旺的病证,属阳热内盛的病机。心火内盛,势必上炎而扰及心神或内损心阴。
-
白膜侵睛
是指从白睛或黑睛边缘起薄膜一片,或白或赤,渐渐向黑睛中央方向蔓延的表现。白膜侵睛的病因病机:《古今医统大全》:“此症肝虚肺盛,故有白膜侵上黑睛。白珠多赤,亦肺有火邪。”一般膜赤而厚,发展较快者,多属实火,且血分瘀热;发展不明显者,多属气阴虚。白膜侵睛的治疗:治疗白膜侵睛宜用清热养阴,明目退翳等法。
-
洗面沤子
《鲁府禁方》卷四:方名:洗面沤子组成:茅香、藿香、零陵香、朝脑(以上为细末,小袋盛之)、加梨核、红枣、亨糖量加。功效:莹肌润面。用法用量:洗面。制备方法:小瓷罐盛,滚黄酒浸之,旋添旋用。
-
延寿膏
《幼幼新书》卷十九引《庄氏家传》:组成:白羯羊胆1只(腊日者或腊月者皆可),马牙消半两,朱砂1分。主治:小儿心脏积热;大人、小儿口疮。用法用量:服如紫雪法。制备方法:上为细末。盛于胆内当风悬之,候过清明可开,再研极细;入脑、麝香少许,生蜜和为膏子,以瓷器中盛。
-
虚实夹杂
虚指正气不足,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反应,表现为机体的精、气、血、津液亏少和功能衰弱,脏腑经络的功能低下,抗病能力减退,可见各种虚弱不足的证候。实与虚相对而言,指邪气亢盛,以邪气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反应,表现为正气与邪气均较强盛,正邪相搏,斗争剧烈,反应明显,可见各种亢盛有余的证候。
-
白薇膏
处方:白薇半两,白蔹半两,白及半两,白附子半两,白芷半两,赤芍药半两,胡粉2两(细研),乳香1分(细研),白蜡3两,油12两。制法:上件药,白薇等6味锉,以油浸经7日,用瓷瓶子盛,以纸3重封瓶口,绳子牢系,于饭上蒸5度,然后用铫子煎5-6沸,绵滤去滓,又入胡粉、乳香、白蜡,更煎1-2沸,以瓷器盛。
-
火极似水
火极似水为证候名。指火热极盛于里,遏郁阳气不能布达体表,体表失于温煦而出现手足厥冷、战栗鼓颔等类似寒盛证候,即真热假寒证。《素问玄机原病式》:“表之阳气与邪热并甚于里,热极而水化制之,故寒栗也。
-
正虚邪实
概述:正虚邪实指虚证、实证同时出现。病机·正虚邪实:正虚邪实为病机。疾病治疗不当,或邪气过盛,使正气已虚而邪实仍在。原来体质比较虚弱的人,感受实邪,出现正虚邪实的证候。《黄帝内经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通常以正虚为本,邪实为标。治疗需扶正祛邪。
-
玉箸煎
《圣惠》卷八十九:组成:蛔虫2条(小儿口中吐出者为上)。主治:小儿胎赤眼,及风赤眼。用法用量:每日以铜著点少许,著目眦头,及夜卧时,再点之。制备方法:将虫于瓷盒子中盛,用纸裹,向湿地埋50日后取出,其虫化为水,以瓷瓶子盛。
-
大疱
定义:大疱(bulla)为症状名,是指直径大于0.5cm的水疱。关于水疱:水疱(vesicleblister)为症状名,是指皮肤内有腔隙、含有清晰疱液的表现。属疱疹的一种,为原发性皮损。若疱内混浊,有脓液者,则称脓疱。水疱为水湿为患,若水疱周围有红晕或呈大疱则为湿热相搏;脓疱为热毒炽盛;深在性水疱多系脾虚湿盛或寒湿所致。
-
血疱
定义:血疱(bloodblister)为症状名,是指皮肤内有腔隙、含有血样液体的表现。属疱疹的一种,为原发性皮损。疱疹包括水疱,大疱、脓疱及血疱:水疱为局限性高出皮面有腔的皮损,内容澄清,直径小于0.5cm。若疱内混浊,有脓液者,则称脓疱。脓疱为热毒炽盛;深在性水疱多系脾虚湿盛或寒湿所致;多为血热所引起。
-
气营同病
气营同病即气营两燔。气营两燔为病证名。亦称气营同病。燔,焚烧;指火盛。即气分和营分邪热炽盛的病证。症见壮热、烦渴、神志昏迷,甚则透发癍疹、舌绛苔黄燥等。治以清气凉营为主。
-
应效酒
《墨宝斋集验方》卷上:方名:应效酒组成:紫金皮1两,五加皮1两,川芎1两,乌药1两,官桂5钱,玄胡索1两,广木香5钱,郁金1两,羌活5钱,乳香(明者)3钱,牡丹皮1两,当归1两。主治:一切疯气,跌打损伤,寒湿疝气。
-
唇疽
唇疽病名。即指口唇上下所生之疽疡,紫硬木痛。多由脾胃积热上攻而成。其治之初起宜散而消之,仙方活命饮加减。渐大而里热盛者,宜清而消之,服内疏黄连汤加减。外治初以冲和膏掺阴毒内消散,热盛而大可敷紫金锭磨水涂之。
-
吐脓血
吐脓血为症状名。指吐血杂有脓液者。多由热毒壅盛,血络损伤所致。亦可由药误引起。《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有内热盛误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吐脓血的记载。
-
四肢实
四肢实为病证名。指由阳邪盛实致四肢动作、步履失常。《黄帝内经素问·阳明脉解篇》:“四肢者,诸阳之本也,阳盛则四肢实。”《类经·阳明病解》:“阳受气于四末,故四支为诸阳之本,阳邪刚盛,故步履变常也。”
-
四淫
四淫为病名。足部肿疡之一。出《刘涓子鬼遗方》卷四。由气血亏损,湿毒下注而成。其症趾缝间肿痒流水,足底发热。如红肿热痛,溃破流脓者,属湿热偏盛;色白漫肿,痛不溃脓者,为阴寒凝结。湿热盛者宜宣通壅滞,内服仙方活命饮;阴寒盛者宜温阳散寒,内服桂附八味丸。外治在疮之周围隔蒜灸治。
-
麝香黑豆丸
《医方类聚》卷七十八引《澹寮方》:方名:麝香黑豆丸组成:黑豆1升,石菖蒲2两(去须,锉),韭菜2束。用法用量:用橘叶盛,晒干,仍以原盛橘叶煎汤嚼吃,每服20个。制备方法:上用韭1束,同蒲、豆煮烂,去蒲勿用,只以豆、韭或余汁,及取生韭1束,共捣研作膏,入麝香少许,丸如梧桐子大,或入少面糊就捻作饼子。
-
产后血崩·血热内扰证
产后血崩·血热内扰证(massivepostpartumhemorrhagewithsyndromeofinternaldisturbanceofbloodheat)是指素体阳盛,因产失血重伤阴分,热盛于内,损及冲任,血海不宁,以产后突然阴道大量出血,血色鲜红或紫,头胀眩晕,胸胁胀痛,舌质偏红,苔黄,脉弦数为常见症的产后血崩证候。
-
石熨
石熨为熨法之一。指以石温熨治疗疾病的方法。1964年,长沙下麻出土的一种扁圆形石器,两端有琢磨痕和火烧裂痕,一面光滑如镜,是一种经火煨热应用于熨的器具,主要应用于体质虚弱,局部酸痛或痈疡初起者。扬上善日:“气血未盛,未为脓者,可以石熨,泻其盛气也。”
-
酥蜜煎
《圣惠》卷十八:方名:酥蜜煎组成:酥3合,蜜3合,大青1合(为末)。制备方法:上将大青入酥、蜜中,搅和令匀,慢火煎2-3沸,入净器盛。用法用量:每服2升,当令下利药出,明日更服1升,后日更服1升。《医统》卷八十七:方名:酥蜜煎组成:酥油2两,白蜜5合,姜汁5合。主治:老人气噎,吐逆不能食。
-
阴陇
阴陇是指阴气极隆盛。陇,盛也,亦作高而隆起。《黄帝内经灵枢·营卫生会》:“夜半而阴陇”。谓夜半是阴气最隆盛的时间。
-
砭射
砭射为砭刺络脉出血之谓。《医门法律》:“经盛入络,络盛返经,留连不已,是以有取于砭射,以决出其络中之邪。”
-
蒜垢灸
蒜垢灸为间接灸之一种。《类经图翼·卷十一》:“凡痔肿大热盛者,先以槐柳枝煎汤乘热熏洗过后,用壮盛男子篦下头垢,捏成小饼,约厚一分,置痔上;又切独蒜片厚如钱者,置垢上,用艾灸二七壮或三七壮,无不消散。”
-
里热
里热为病机,是指脏腑阳热亢盛或阴虚内热的病理变化。为外邪传里化热,或热邪直中脏腑致使里热炽盛所表现的证候。临床可见面红身热、不恶寒反恶热、口烦渴、喜饮冷水、烦躁多言、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洪数或弦数有力等。
-
身灼热
身灼热证名。发热壮盛,身如烧灼,或手抚病人皮肤有烫手感。多见于温邪热盛的患者。《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湿。”
-
蜣螂膏
《痈疽验方》:方名:蜣螂膏组成:蜣螂3个(肚白者佳),黄麻虫10个。主治:疔毒。用法用量:拨破患处贴之。如患在手足,间有红丝上臂,于丝尽处以针挑断出血,仍用前药。《杨氏家藏方》卷十四:方名:蜣螂膏组成:大蜣螂1枚,巴豆半枚(去皮)。以簇出为度。制备方法:上一处研烂,瓷盒盛。
-
产下肉线
又名产后肉线出。病因病机及治疗:《叶天士女科症治秘方》卷三:“产下肉线,临产用力太过,以致脬膜有伤,产妇垂出肉线一条,长三四尺,牵引心腹,痛不可忍,以手微动,则痛欲绝。宜用生姜三斤,连皮捣烂,入麻油二斤,拌匀炒熟,以油干为度。
-
山李子煎丸
《圣惠》卷三十六:方名:山李子煎丸组成:山李子根(亦名牛李子)、蔷薇根(野外者良)。主治:口中疳疮。以愈为度。制备方法:上药各细锉5升,以水5升,煎半日以来,取汁,于银器中盛,以重汤煮,如无银器,铜器亦得,看稀稠得所,即于瓷器内盛。附注:《普济方》:如患发背,重汤煎令极稠,和如膏,以帛涂之疮上。
-
大豆汁涂方
处方:大豆1升,马尿2升,白蜜半斤。制法:上药拌匀,用青竹筒盛,筑实,架在炭火上当中慢烧,将瓷碗两头盛取汁。功能主治:风疽,搔之黄水出。用法用量:先用泔清入盐少许和,温洗疮上,拭干后,以药汁涂,1日3-5次。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二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