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诊
四诊为望、闻、问、切4种中医诊察疾病基本方法的合称。是中医收集临床资料,获得病情信息的手段,是调查和了解疾病的四种方法,各有其独特作用,不能互相取代。在临床运用时,必须将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互相参照,才能全面而系统地了解病情,为辨证和治疗提供充分的依据。
-
扁鹊
他到东周都城洛阳,看见当地许多老年人,患了视听力衰退的疾病,就着眼于五官科疾病的研究,当了“耳目痹医”,治好了许多老人的五官病,使不少老人从耳聋眼花中恢复了健康;扁鹊在诊视疾病中,已经应用了中医全面的诊断技术,即后来中医总结的四诊: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当时扁鹊称它们为望色、听声、写影和切脉。
-
诊法
概述:诊法是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临床收集病变资料,探求病因、病位、病性及病势,辨别证候,判断疾病,从而指导临床治疗的方法。专指四诊:诊法诊察疾病的方法。《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
-
0-6岁儿童中医健康管理技术规范(试行)
如图:看指纹时应将小儿抱于光亮处,医生用左手食指、中指固定患儿腕关节,拇指固定其食指末端,用右手拇指在小儿食指桡侧命关向风关轻轻推几次,使指纹显露。向下推为推下七节骨。②“五迟五软”概念五迟是指立迟、行迟、语迟、发迟、齿迟;五软是指头项软、口软、手软、足软、肌肉软,均属于小儿生长发育障碍病证。
-
医护记录中的中医内容
舌象:包括舌苔(苔形、苔色、津液)、舌质(形、态、体、色)、舌下系带(颜色)。闻诊:闻声息,包括语音、呼吸、咳喘、呕恶、太息、呻吟、腹鸣等。嗅气味包括排泄物及口中气味等。俞穴按压:包括有关俞穴及其压痛点、敏感点。辨证分析:要求从四诊摘要、病因病机、辨证分型、病情转归等方面进行书写。最后医师签名(右下角)。
-
望诊
概述:望诊为四诊之一。根据上述证象可以确定五脏盛衰。经脉挛急则因于寒,是故青色主寒、主痛。若见巩膜及其周身发黄,是胆液从少阳三焦外溢肌表,病名黄疽,黄色鲜明者属阳黄,晦暗者属阴黄。舌色浓淡,可窥营血变化;舌质紫暗,则为血瘀现象,一言蔽之,舌可洞察气血津液的盈虚通滞。白苔之所以为寒,是气未化热之象;
-
中医病历书写基本规范
《中医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10年6月11日(国中医药医政发〔2010〕29号)发布,2010年7月1日起实施。初诊病历记录书写内容应当包括就诊时间、科别、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中医四诊情况,阳性体征、必要的阴性体征和辅助检查结果,诊断及治疗意见和医师签名等。(五)个人史,婚育史、月经史,家族史。
-
中医病案书写规范
婚育史:女性患者要记录经静胎产情况,月经史包括初潮年龄、行经期/周期、绝经年龄;脉象:寸口脉,必要时切人迎、趺阳脉,两周岁以下小儿可写指纹情况。入院诊断:中医诊断:病(证)名证候西医诊断:病名有几个病写几个病,病类与证类名称当另起一行写出,并与病证名错过一格,以示从属本病的病类。
-
四诊合参
四诊合参是指综合运用望、闻、问、切4种基本方法,对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全面分析综合,为准确辨病辨证提供依据的中医诊断原则。辨证过程中,必须把望、闻、问、切四诊所得的材料进行全面的分析综合,才能确切地判断疾病的病机所在、寒热虚实、标本缓急,正确地指导治疗。要防止片面夸大某一诊法的作用,以一诊代替四诊。
-
四诊客观化
四诊客观化指在中医传统诊断理论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技术和方法,使四诊搜集的资料规范化、数量化、科学化的研究课题,是中医诊断现代化的重要步骤。如计量辨证、电子计算机辨证论治、舌色仪、舌活体显微镜观察、舌血流测量仪、脉象仪及脉图分析等,均是这一大课题的组成部份。
-
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又称辨证施治,是中医临床诊断治疗疾病的思维方法和过程,是中医治病的基本特点之一。辨证论治也包括中医理论贯穿在预防与养生实践中的过程。所谓辨证,即通过四诊八纲、脏腑、病因、病机等中医基础理论对患者表现的症状、体征进行综合分析,辨别为何种病证。
-
电子计算机辨证论治
电子计算机辨证论治是用电子计算机模拟中医的辨证论治的理论或经验,代替医师进行临床诊治的方法。祖国医学的核心是辨证论治,它是由四诊接收症状变量系统信息,根据中医理论,分析人体状态的“辨证”。因此,它是一种不打开“黑箱”来调节、控制人体“黑箱”的体系。
-
科学抽象
科学抽象是在科学研究中透过现象抽取本质的思维过程。是科学研究从感性经验阶段向理性思维阶段的升华,是科学研究中基本的思维方法之一。建立科学概念和理论离不开科学抽象,运用科学理论来处理实际问题也离不开科学抽象。在临床上对于一个具体病人,依据“四诊”所获资料辨为“寒证”或“热证”,也是一个抽象过程。
-
观察方法
观察方法是通过感觉器官或借助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和描述自然状态下的客观对象,以获取科学事实的一种方法。观察方法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是获取科学事实、取得经验知识的基本手段之一,往往直接导致科学上的发现,也是检验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的重要实践形式。
-
科学概念
如哲学的阴阳概念转化为医学的阴阳概念,又衍化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等概念;与脏腑概念交叉,又发展出心阴、心阳、肾阴、肾阳等概念。甲病员的病是心阴虚还是心阳虚,乙病员的病是肾阴虚还是肾阳虚,都是运用科学概念进行理性思维。如果把这些科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相互混淆,就会概念混乱,造成误诊。
-
带下病诊法
带下病诊法(diagnosticsforwoman'sdisease)是指通过四诊,了解带下量、色、质及气味的变化,结合局部及全身症状,以审察妇科病证的诊断方法。
-
妊娠诊法
妊娠诊法(pregnancydiagnostics)是指通过四诊,结合现代检测手段,测定妇女是否妊娠的诊断方法。
-
产后病诊法
产后病诊法(diagnosticsforpostpartumdisease)是指通过四诊,了解产妇产后恶露量、色、质、气味的变化,腹痛及乳汁分泌情况,结合全身症状,审察产后病证的诊断方法。
-
汪机
汪机治病主张强调辨证论治,诊断需四诊互参,力纠单以脉诊为务断人吉凶;汪机于针灸方面亦有所论述,著作甚丰,有《医学原理》。《本草会编》、《读素问钞》、《脉诀刊误集解》(校刊戴同文之《脉诀刊误》而作)、《外科理例》、《痘治理辨》、《针灸问对》、《伤寒选录》、《运气易览》、《医读》、《内经补注》。
-
萧埙
萧埙清代医家。潜心研究《灵枢》、《素问》及历代名医著作,长于治虚损、痨瘵等内科杂症。撰《医学经纶》一百三十四卷,以经说为主,详加阐发,条理清晰。另撰《女科经纶》,谓:妇女病四诊难尽,而妇女之病,莫重于月经、胎产、崩淋、带下等症。先经不调而后病者,调其经则病自愈。另著《中风症》(1722年),今存抄本。
-
医学溯源
《医学溯源》医史文献著作。清·程杏轩辑。刊于1826年。本书系《医述》第一、二卷。程氏选择性辑取《内经》及历代医学文献、史书等材料,从探究源流的角度对医史人物、古典医籍、阴阳生克、脏腑经络、四诊八纲等方面作了整理。
-
医学实在易
《医学实在易》为综合性医书。清·陈念祖撰于1809年。全书深入浅出地论述中医的理法方药等内容,包括对脏腑、经络、四诊、运气的说明;将各种疾病按表里、寒热、虚实证予以分类,详述其证治及诸证的对症方药。文字浅近易懂,并附歌诀,易于记诵。1949年后有排印本。
-
医家四要
《医家四要》综合性医书。清·程曦、江诚、雷大震同纂。成书于1884年。卷一脉诀入门,论四诊及人体生理功能;卷二病机约论,分72论,论述外感病、内科杂病、妇科各病的病因、病理和治则。卷三方歌别类、按病分类、选择效方300余味药的性能功用。为中医入门读物。1949年后有排印本。
-
中医科-辨证常规
1.将四诊收集的资料进行归纳,运用八纲辨证加以初步分析概括,分清表里、虚实、寒热、阴阳。运用上述方法,综合分析疾病主证的所在部位、病因、病理及机体的反应情况等,最后得出概括以上各项并能指示治疗方向的病、证或型,即为中医的辨证结论。如痢疾(大肠湿热型)、胃脘痛(脾胃虚寒型)、胃脘痛(肝胃不和型)等。
-
医碥
《医碥》综合性医书。清·何梦瑶撰。卷一为基础理论部分,略述脏腑、经络、阴阳、水火、寒热、补泻等概说;卷二-四分述内科杂病证治,其主论能综合张仲景、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诸家学说,对病证的分析,说理明白晓畅,颇多个人见解;卷五为四诊;所选方剂切合临床实用。现存初刻本等清刻本石印本及《医方全书》本。
-
杨氏提纲医方纂要
《杨氏提纲医方纂要》医方著作。清·杨旦升辑。刊于1728年。本书系摘取《伤寒论》、《景岳全书》、《本草纲目》有关内容,分门类编而成。卷一记述阴阳五行、四诊等;卷二-四按伤寒、妇科、儿科、外科分证辑方,附加减法、简便方、救急方。现存3种清刻本及1931年石印本。
-
杨旦升
杨旦升清代医家。字旭东,四川梁山县人。尝摘取《伤寒论》、《本草纲目》、《景岳全书》中有关内容,编成《杨氏提纲医方纂要》,内述阴阳、五行、脏象、四诊、诸科病症等,后且有附方及辩证。现有刊本行世。
-
周小农
周小农近代医学家(1876-1942年)。江苏无锡人。曾积极参加全国中医界反对余云岫等废止中医提案的抗争活动。精勤不倦,除四诊外,还兼用腹诊。擅长肝病,温病证治。撰有《惜分阴轩医案》四卷(1921年),晚年又续三卷。另著《周小农医案》(1962年)、《周氏集验方续编》、《周氏集验方撮要》、《临产须知》等。
-
诊病奇侅
《诊病奇侅》腹诊专著。日本·丹波元坚撰。此书专谈腹诊,认为腹诊非四诊正法,故名“奇侅”。作者广泛收集有关腹诊资料,并联系各科病症予以阐发。书末附载五云子诊腹法。1888年由丹波氏再传弟子松井操译成汉文刊行。
-
素仙简要
《素仙简要》综合性医书。清·奎瑛撰于1842年。本书包括药性与脉诀二编,药性按平、温、寒、热四性分类记述,并以药物的药性结合升降浮沉和七情配伍的原则予以阐述;脉诀简述诊脉各法,并介绍望、闻、问、切四诊,内容简略。
-
脉诀四言举要
《脉诀四言举要》脉学著作。清·王道纯在宋·崔嘉彦《脉诀》的基础上加以整理注释。原附于《本草品汇精要》之后。上卷以《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脉经》之理,参合人个见解,以另分子目的方式诠释崔氏《脉诀》;下卷扼要叙述四诊,并附《脉诀》(指高阳生《脉诀》)考证及崔氏《四言举要》原文。
-
厘正按摩要术
《厘正按摩要术》推拿专著。清·张振鋆辑。刊于1889年。本书是在明·周于蕃《小儿推拿秘诀》一书基础上,进一步校订补辑而成。卷一辨证,包括四诊及按胸腹等儿科诊断法,尤重小儿望诊。卷三取穴,包括十四经脉经穴图说及儿科推拿的各种取穴及手法图说29个;卷四列证,叙述惊风、疳疾等24类疾病的症候及推拿法。
-
金匮悬解
《金匮悬解》金匮著作。清·黄元御编撰。刊于1754年。作者学验俱半,能发《内经》《难经》之理,兼采诸家学说逐篇诠释《金匮要略》原文,并详述四诊九候之法。黄氏认为《金匮要略》治内伤杂病,大旨以扶阳气、运化脏腑气血功能为主,而后世又有滋阴之说,遂推阐“阳自阴升,阴由阳降”之理,颇有见地;
-
崇实堂医案
《崇实堂医案》医案著作。清·姚龙光撰。首列“刍言”数条,阐发“医者以认症为最要”,强调医生治病需“目见、耳闻、口问、手诊四事合参”。而对医界不重四诊、忽视辨证的陋习予以批评,其医案以内科杂病为主,间有妇产、儿科治案。分析病因、病证较细致,但其叙述又过于烦琐。现存稿本、初刊本及《三三医书》本。
-
石寿棠
石寿棠即石芾南。石芾南(芾音fu福)为晚清医家。安东(属江苏)人。举孝廉,世医,撰有《医源》一书(1861),总论人身脏腑、五行、阴阳、四诊、内、妇、儿等科,以及用药等。平生有著作多种,现行世者有三种,即《温热学讲义》,有台湾印本,《医原》三卷,《温病合编》,俱有刊本行世。
-
色诊
色诊为望诊内容之一。是观察颜面肤色的变化以了解病情的方法。诊察时,以五色主病为重点,结合颜色的浮沉、散抟(音团,结聚之意)、泽枯和上下扩散的方向等。色深而壅滞为抟,多为久病或邪盛。润泽为有胃气;病色上下扩展的方向,常与病变方向有关。临床上须注意结合四诊其他方面全面分析,才能作出较正确的判断。
-
扪
概述:扪指循摸。《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视其主病之脉,坚而血及陷下者,皆可扪而得也。”参见切诊:切诊为四诊之一。包括脉诊和按诊,医者运用手和指端的感觉,对病人体表某些部位进行触摸按压的检查方法。检查内容,如脉象的变化,胸腹的痞块,皮肤的肿胀,手足的温凉,疼痛的部位等。王冰注:“扪循,谓手摸。
-
郭佩兰
郭佩兰清初医学家。少时多病,遂留心方脉,结交四方名医,尝从学于沈郎仲、李中梓等。康熙五年(1666年)撰成《本草汇》一书,此书以《本草纲目》为本,专明药性,力求言简义赅,共收药四百七十余种,每药下编有俳语,使于初学者记诵。并附有验方等。另撰有《四诊指南》、《劳瘵玉书》、《类经纂注》等,未见传世。
-
医级
《医级》综合性医书。又名《医级宝鉴》。清·董西园纂。本书摘录历代医著,辨证立方,作为学医入门之阶墀。卷首题《必自集》,总论医理及诊治之法,除综合前人论述外,作者也有阐发:卷一-二伤寒;卷三-五杂病;卷六女科;卷七-九类方;卷十脉诀。卷末题《无问录》,内容总论阴阳、脏腑、四诊八纲、治则等医理和治法。
-
诊断技术
(3)医学成象技术:如X线成象,超声成象、CT、核磁共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法、全息摄影、红外热成象、微波热成象等;中医诊断技术也在现代化过程中取得重要进展,如四诊客观化的研究,脉象仪、舌诊仪的研究,各种类型的辨证论治计算机、中医专家系统的研制和应用。
-
中医影象诊断学
中医影象诊断学是中医影象学的分支学科,专门研究中医临床证候或中西医结合辨证分型的医学影象学图象资料,以作为临床诊断辅助手段的专门学科。又称中西医结合影象诊断学,是中医影象学的核心和重点内容。如中医脾虚证的肠胃道钡餐X线检查征象可有:(1)空腹胃积液增加;(4)胃蠕动力差,蠕动波变慢,蠕动频率减小;
-
人子须知
《人子须知》即《乐只堂人子须知韵语》的别名。《乐只堂人子须知韵语》为综合性医书。清·何梦瑶撰于1872年。卷1为望、闻、问、切四诊;卷2方剂汇辑;卷3、4本草药性。全书编为歌赋韵语,通俗易记,为学医入门读物。
-
望皮肤
望皮肤(observationofskin)是指用视觉观察病人全身皮肤的色泽、形态变化,以了解病情的诊断方法。望诊为四诊之一。是运用视觉观察病人的神色、动态、体表各部、舌体与舌苔、大小便和其他分泌物,从而获取与疾病有关的辨证资料。一般以神色、舌诊为重点(小儿包括诊指纹)。辨别色泽时,以在自然光线较充足的地方为好。
-
司内揣外
认识人体生理、病理和诊辨疾病的重要方法,是四诊的理论依据。因此,观察病人神色的荣枯、五色的明晦、声音的清浊,以及形态、舌象、脉象等变化,成为探求疾病性质、部位和病情轻重顺逆的征象。五音不彰,五色不明,五脏波荡,若是则内外相袭,若鼓之应桴,响之应声,影之似形,故远者司外揣内,近者司内揣外…”
-
月经病诊法
月经病诊法(menopathydiagnostics)是指通过四诊了解月经的期、量、色、质的变化,并结合全身症状,以辨其寒、热、虚、实的诊断方法。
-
八十一难经
概述:《八十一难经》为医经著作。原题秦越人撰。第69-81难论述针刺补泻之法。具有代表性的有吕博望《注众难经》、杨玄操《集注难经》、丁德用《补注难经》、滑寿《难经本义》、熊宗立《勿听子俗解八十一难经》、张世贤《图注八十一难经》、徐大椿《难经经释》、黄元御《难经悬解》、日人丹波元胤《难经疏注》等。
-
五色主病
概述:五色主病是5种面色与疾病之相关性的中医望诊理论,指青、赤、黄、白、黑五种病色所主的病证。青主肝病,赤主心病,黄主脾病,白主肺病,黑主肾病。《黄帝内经灵枢·五色》:“以五色命脏,青为肝、赤为心、白为肺、黄为脾、黑为肾。”临证需结合四诊,全面分析。白主血虚、主寒;黑主痛、主血瘀、主劳伤。
-
五色命脏
指五色与五脏相配。《黄帝内经灵枢·五色》:“以五色命脏,青为肝、赤为心、白为肺、黄为脾、黑为肾。”五脏有病,常见其相应的病色。例如,青色可见于肝风,黄色多见于脾湿。临证须结合四诊,全面分析。
-
新编中医学概要
《新编中医学概要》综合性医书。上篇基础理论,论述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四诊、辨证等;中篇治法方药,介绍治疗原则,方药基本知识,常用治法和方药;列述传染病、内儿科、外科、妇产科、五官科、皮肤科、肿瘤等80多种疾病的病因病证、辨证和治疗方药。力求反映近年来中西医结合、中草药、新医疗法等方面的成就。
-
医学易通
《医学易通》内科著作。清·陈念祖等原撰,潘蔚增辑。本书选辑陈念祖《医学实在易》、黄元御《四圣心源》及《医宗金鉴》中的医论、医方而成。卷一为四诊易知;卷二-八以表证,里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及幼科分类,记述各种病证证治,内容全面系统而又浅近简明。1923年由上海中华新教育社编辑出版石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