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要
真要正确、珍贵的理论、方法或技能。《素问·天元纪大论》:“谨奉天道,请言真要。”王冰注:“明言天道,至真之要旨也。”
-
急者缓之
急者缓之为治则之一。指对拘急强直的病症,运用使其平息缓解的方法治疗。如因肝肾不足,阴布潜阳所致的抽搐,用滋补肝肾、熄风渚阳的方法进纾治疗。出《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失论》。指对拘急强直之证如口噤项强、手足拘挛等,应使其舒展缓弛。具体治法应辨证论治。
-
岁物
岁物为运气术语。同于岁气的药物或食物。《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先岁物何也?张景岳注:“岁物者,得天地专精之化,气全力厚,故备所当先也。”与主岁之气相合的谷类。古人认为,食之可保全真气。《黄帝内经素问·六元纪大论》:“食岁谷以全其真。”
-
五走
五走指五味所走的脏器组织。①《黄帝内经灵枢·九针》:“酸走筋,辛走气,苦走血,咸走骨,甘走肉。”②《黄帝内经灵枢·五味》:“酸先走肝,苦先走心,甘先走脾,辛先走肺,咸先走骨。”《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先走”作“先入”,其义相同。
-
五胜
五胜为五行学说术语。指五行的更胜。《素问·至真要大论》:“必先五脏,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王冰注:“五胜,谓五行更胜也。先以五行寒暑温凉湿,酸咸甘辛苦相胜而法。”即治疗按五行的相克规律调治。
-
中
《灵枢·玉版》:“迎之五里,中道而止。”⑧指中运。《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上少阴火,中太宫土运,下阳明金。”《素问·脉要精微论》:“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素问·刺禁论》:“刺少腹中膀胱溺出,令人少腹满。”《素问·玉机真脏论》:“真肺脉至,大而虚,如以毛羽中人肤。”
-
治求其属
治求其属治疗学术语。如阴虚阳亢的虚热证,用苦寒药泻热而热不退,当用补阴法治疗;阳虚阴盛引起阴寒偏盛证,用辛热药散寒而寒不去,当用补阳法治疗。《素问·至真要大论》:“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王冰注:“言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故曰求其属也。”
-
正
正气为人体功能的总称,但通常与病邪相对来说,指人体的抗病能力。《素问遗篇·刺法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别行的正经·正:正指别行的正经,即十二经别。指十二经脉之正经,以别于支络。《黄帝内经灵枢·经别》:“足太阳之正…”《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正者正治,反者反治。”王冰注:“阴病阳不病。
-
燥者润之
燥者润之治法之一。指津液缺少的病证应以滋润药治疗。《素问·至真要大论》:“燥者润之,急者缓之。”
-
燥化阳明
燥化阳明运气学说术语。三阴三阳分司六气,其中阳属燥金之气。《素问·至真要大论》:“阳明司天,其化以燥。”
-
同气异形
同气异形病因病理学术语。指同是一种六淫之邪致病,其本病与标病症状未必一致,可出现不同证候。《素问·至真要大论》:“粗工嘻嘻,以为可知,言热未已,寒病复始,同气异形,迷诊乱经。”
-
疼酸
疼酸病状名。指酸楚不适。《素问·至真要大论》:“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
-
瞤瘛
瞤瘛①肌肉掣动而抽搐。《素问·气交变大论》:“筋骨并辟,肉瞤瘛,目视(目巟)(目巟)。”②眼皮跳动而引急。《素问·至真要大论》:“厥气上行,面如浮埃,目乃瞤瘛。”
-
衰者补之
衰者补之为治则。出《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即虚者补之。对虚弱、机能衰退的病症用补益的方法治疗。如针灸补气常选气海、足三里、合谷、中脘等穴,针用补法;补血常用膈俞、三阴交、脾俞等穴,针用补法。衰者补之即对虚弱的病证当用补益法治疗。《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治诸胜复,寒者热之…
-
收引
概述:收引:1.症状名;2.运气学说术语。引,拘急。收引即筋脉、形体拘挛之状。《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诸寒收引,皆属于肾。”《类经》十三卷:“形体拘挛,皆收引之谓。”参拘挛条。马莳注:“岁金太过,为坚成之纪…收引者,阳气收敛而阴气引用也。”张志聪注:“岁金太过,名曰坚成。
-
食痹
因痰饮瘀血留滞胃脘,所致食已即心下痛,吐出乃止之证。《素问·至真要大论》:“食痹而吐。”此为胃气逆而不下流也。”《杂病源流犀烛·胃病源流》:“惟肝气相乘为尤甚…宜肝气犯胃方。”《证治汇补》卷五:“食痹者,食已则心下痛,吐出乃止,此因胃脘痰饮恶血留滞于中所致,薤白半夏汤治之。”参见胃脘痛条。
-
湿变
湿变湿邪所致的病变。《素问·至真要大论》:“太阴之复,湿变乃举。”
-
盛者夺之
盛者夺之治疗学术语,指一种治则。邪气亢盛者,应攻劫其邪。《素问·至真要大论》:“微者调之,其次平之,盛者夺之,汗之下之,寒热温凉,衰之以属。”
-
盛熙
盛熙清代医家。字新周,号敬斋。浙江嘉善人。诸生。喜吟咏、工声律,精医。著《读经真要》、《感证新纂》、《用药时宜》、《临证医案》等,均未刊行。另有《亦吟斋诗稿·诗余》。
-
胜复
《类经》:“六气盛衰不常,有所胜则有所复也。”一年中,若上半年有太过的胜气,下半年当有与之相反的复气。古人用胜复之说说明自然气候的相胜相制的现象,进而探讨疾病流行、病机、预后以及治疗的关系。《素问·至真要大论》:“治诸胜复,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
神门脉
神门脉即手少阴心经神门穴所在处的动脉,位于掌后锐骨之端,属尺动脉。《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神门绝,死不治。”神门脉为三部九候遍诊法诊脉部位之一。即手少阴心经神门处动脉,位于掌后锐骨端陷中的动脉处。王冰注:“神门,心脉也。”
-
塞因塞用
塞因塞用为治则。反治法之一。前“塞”为塞法,指补养固涩;闭塞不通之证,一般应采用通利的治法。例如中气不足、脾阳不运所致的脘满腹胀,命门火衰所致的尿闭症,气虚血枯、冲任亏损所致的月经不通等,应分别采用补脾、固肾、养血等方法治疗。《素问·至真要大论》:“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
-
热淫
热淫热邪过盛。《素问·至真要大论》:“热淫所胜,平以咸寒,佐以苦甘,以酸收之。”
-
热化
热化①病因病理学术语。指寒邪化热入里,寒从热化。《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治》:“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③五运学说术语。《素问·至真要大论》:“少阴司天为热化。”参少阴热化条。使阴寒之气转化为温热。(即岁运与司天之气皆属于寒者,应调以温热之法治疗。
-
权衡
权衡①秤锤和秤杆。衡器的通称。《素问·至真要大论》:“气之相守司也,如权衡不得相失也。”②比喻事物在动态中维持平衡的状态。《素问·气交变大论》:“夫五运之政,犹权衡也。”
-
清涕
清涕透明而稀薄的鼻腔分泌液,即水样鼻涕。《素问·至真要大论》:“太阳司天……出清涕,感寒则咳。”参见鼽条。
-
清热法
概述:清热法为治法,又称清法,也可简称为清。对热性病,有清卫分、清气分、清营分、清血分之分。牙龈肿痛用清胃散清胃火;热证又有虚热和实热之分,对实热证适用苦寒清热;清虚热法:用于治疗温病后期或肝肾阴血亏损所致的长期低热或骨蒸潮热之证。常用药如青蒿、地骨皮、银柴胡、胡黄连、秦艽、白薇、生地、鳖甲等。
-
窍泄
窍泄病名。即泄泻。窍指后窍。《素问·至真要大论》:“太阴之复,则湿变乃举……甚则入肾,窍泻无度。”详泄泻条。
-
窍
窍(qiào,音俏)孔穴。如:“上窍”,“下窍”。《素问·至真要大论》:“甚则入肾,窍泻无度。”
-
脾泄
指饮食或寒湿伤脾,引致脾虚泄泻。《素问·至真要大论》:“太阴之胜,湿化乃见,善注泄。”《难经·五十七难》:“脾泄者,腹胀满,泄注,食即呕吐逆。”《丹溪心法·泄泻》指出:“老人奉养太过,饮食伤脾。”宜用机要白术芍药汤、扶脾散,或六君子汤加味方;参见滑泄、脾泻、泄泻条。
-
呕酸
呕酸证名。呕吐酸水。出《素问·至真要大论》。又称吐酸。详该条。
-
逆治
正治·逆治:逆治即正治,又称正治法。指针对疾病的本质,从正面进行治疗,即逆病性而治的常规方法。如寒证用热药,热证用寒药,实证用攻法,虚证用补法等。《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逆者正治。”《医门法律》:“逆者正治,辨之无难,从者反治,辨之最难。《灵枢·玉版》:“工不察此者而刺之,是谓逆治。”
-
逆从
从证候而治者为从即反治。《素问·至真要大论》:“逆者正治,从者反治。”《医门法律》:“逆从者,以寒治热,以热治寒,是逆其病而治之;指标本的不同治法。《素问·标本病传论》:“病有标本,刺有逆从。”《素问·移精变气论》:“治不本四时,不知日月,不审逆从。”④解剖结构名。指人体皮肤浮络的反、正走向分布。
-
内外
内外指疾病的内外部位。《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从内之外者,调其内;从外之内者,治其外。从内之外而盛于外者,先调其内而后治其外;从外之内而盛于内者,先治其外而后调其内。”
-
内寒
内寒为病机。因阳气虚弱,脏腑功能衰退而引起水液运化障碍、浊阴潴留、阴寒内盛。阳虚则阴盛,“阴盛则内寒”(《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脾主运化水湿,肾主水液调节,肾阳为人身阳气之本,故本证实由脾肾阳虚所致。临床表现为吐泻、腹痛、手足逆冷,或水肿痰饮等。
-
目茫茫
《诸病源候论》卷二十八:“夫目是五脏六腑之精华,宗脉之所聚,肝之外候也。见《素问玄机原病式》。目茫茫的病因病机:《黄帝内经灵枢·大惑论》:“五脏六府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脾胃虚弱,运化失调;此外,风、火、痰、湿上扰清窍以及眼外伤等均可致目昏。若气滞血瘀,玄府闭塞者,宜用血府逐瘀汤加减。
-
木位
木位为运气术语,风木所主之位。《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木位之主,其写(泻)以酸,其补以辛。”王冰注:“木位春分前六十一日,初之气也。”
-
明化
明化运气术语。指少阳间气。《素问·至真要大论》:“少阳司天为火化,在泉为苦化,司气为丹化,间气为明化。”
-
留者攻之
留者攻之为治则。如气滞者须行气,血瘀者须祛瘀活血,痰饮滞留者须涤痰,水饮停留者须逐水。留者攻之指对邪气积聚或已成形,或未成形而结聚郁塞不行之类的病症。应该用攻逐邪气的方法治疗。《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
-
口糜
病因病机:《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火气内发,上为口糜。”辨证论治:《杂病源流犀烛·口齿唇舌源流》:“脏腑积热则口糜,口糜者,口疮糜烂也,宜局方凉膈散;肺热亦口糜,口疮多白,宜黄柏、荜拨末掺之良久,以水漱口。内热亦口糜并咽喉肿痛,宜冰柏丸。”久病气虚,宜健脾益胃,用参苓白术散加减。
-
君臣佐使
君臣佐使的概念:君臣佐使为方剂学术语。系方剂配伍组成的基本原则。《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主病之为君,佐君之为臣,应臣之为使。”使药,是引经药和调和药。以治疗伤寒表证的麻黄汤为例,麻黄发汗解表为君药,桂枝助麻黄发汗解表为臣药,杏仁助麻黄平喘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
惊瘛
惊瘛病证名。即惊厥,惊风。身体卒发的强直,抽搐。《素问·至真要大论》:“少阳之复,大热将至……惊瘛咳衄。”
-
近者奇之
近者奇之治疗学术语。指一种用药法则。指病在上部、浅表,可用药味较少、配伍简单的方剂治疗。《素问·至真要大论》:“近者奇之,远者偶之。”张景岳注:“近者为上为阳,故用奇方,用其轻而缓也。”
-
金位
金位运气术语。燥金主治之位。《素问·至真要大论》:“金位之主,其泻以辛,其补以酸。”王冰注:“金之位,秋分后六十一日,五之气也。”
-
坚者削之
坚者削之治疗学术语。指一种治疗原则。出《素问·至真要大论》。凡腹内癥积痞块而坚硬有形,可用攻削的方药治疗。
-
坚者耎之
坚者耎之治疗学术语。指一种治疗原则。出《素问·至真要大论》。对坚实的癥积要用软坚散结的方药治疗。例如腹中瘀血阻滞,形成癥积,用破瘀消癥软坚之法;瘰疬结块,用消瘰丸。
-
饥不能食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用瓜蒂散。”“有因胃虚有热所致者,宜六君子汤加黄连;其二取肾,经云肾足少阴之脉,是动则病饥不欲食,心若悬,若饥状,视盛虚热寒,陷下取之也”(《证治准绳·杂病》)。
-
火位
火位为运气术语。《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火位之主,其泻以甘,其补以咸。”张景岳注:“火之主气有二:春分后六十日有奇,少阴君火主之,二之气也;夏至前后各三十日有奇,少阳相火主之,三之气也。”
-
后
概述:后:1.大便;《难经·五十七难》:“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切诊部位·后:后指切脉部位。为尺肤下段。王冰注:“上后,谓右寸口。《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一候后则病,二候后则病甚,三候后则病危。迟至·后:后意指迟至。收气乃后。”《黄帝内经灵枢·经筋》:“循耳后,上额角。”
-
寒淫
寒淫“六淫”之一,即寒邪。《素问·至真要大论》:“岁太阳在泉,寒淫所胜,则凝肃惨栗。”